將傳統文化動態影像利用4DViews技術完整保存成動態立體資料,影像資料不再受限於單一/固定拍攝視角,能以不同角度呈現,並應用在VR、AR、一般影像或遊戲創作上。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的韓秉軒博士設計「再創作」教案,讓學生能運用傳統文化的動態立體資料,「再創作」成不同的影像或互動作品,為臺灣的文創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教育模式再深化。


簡介

人類社會文化透過保存記憶的方式代代相傳。隨著時代與科技演進創新,保存媒介由最初的記憶口述、文字描述、靜態圖片、2D影片,到現在最新的3D動態立體影像,都是保存社會文化的重要方式。而透過文化保存資料進行「再創作」的作品,則為創作者自身被文化觸動後深刻的藝術展現,讓觀者感受多面向的傳統文化之美。在過去,僅以平面或單視角影像作為創作素材的文化再創作品,往往受限於原影像內容拍攝視角無法隨意調整,使觀眾不易感受創作者所欲表達的意念,進而無法充分領略臺灣文創之美。於是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的韓秉軒博士,帶著一群學生,參與文化部IP內容實驗室「創IP 秀4D」實驗計畫徵選,利用最新引進的動態立體捕捉技術4DViews,捕捉「繁體字書法揮毫」及「歌仔戲文化」兩大臺灣傳統技藝,並用VR創作的方式再製成《墨動影》,不僅保存了傳統技藝的動態表現,還能以互動科技的方式,將其發揚光大。

《墨動影》邀請了書法及歌仔戲大師帶來中華兩大文化的表演精隨,並在拍攝前置作業中煞費苦心的為衣物、道具等多做準備,以避免有透光、過於亮光和金屬反光等的材質影響影像捕捉效果。雖然前置作業上有許多麻煩,但4DViews技術捕捉的動態立體模型,在後製上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調整,較人工建模的方式便利許多,更加快了創作的製程。提到該技術的優勢,韓秉軒博士認為「再現」是使用4DViews技術最大的優點。他表示:「4DViews技術能360度捕捉表演者的動作,並將其輸出成動態立體資料檔,這資料能靈活應用在VR、AR,甚至是一般影像或遊戲創作上。它不像傳統影像或圖片檔受限於視角,能以不同角度呈現創作。」  

在攝影棚捕捉兩位傳統技藝大師的動態後,韓秉軒博士設計了「再創作」教案,鼓勵學生運用本次計畫捕捉的動態立體資料,創作成不同的影像或互動作品。「不是每個人都能接觸到4DViews攝影棚,但只要成功捕捉動態後,進到後製階段,每個人都能使用這個資料進行創作,我想讓學生在既有的內容上發揮創意,藉此學習如何將新技術的內容,置入在影像或互動作品中。」韓秉軒博士不僅將4DViews技術應用在文化保存及內容創作上,更進一步拓展到教育層面上,讓更多無法進到攝影棚的學生,也能學習4DViews技術,包含將進入攝影棚的前置作業等,系統化成為教案,將實戰經驗分享給學生。之後每個學期的學生,都能再用此動態資料,創作更多更有意思的作品。



圖一、《墨動影》作品截圖

(臺北科技大學提供)



圖二、《墨動影》作品截圖

(臺北科技大學提供)



圖三、《墨動影》幕後製作

(臺北科技大學提供)

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