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迷》運用了 Unity、After Effect、Photoshop 等軟體來製作,經由後製,將元老畫家陳慧坤的能高瀑布、野柳和玉山第一峰等作品轉變成 3D 動畫場景,並讓表演者穿梭於鋼琴和畫作間,形成優美、富含藝術感的畫面。


簡介

致力於臺灣藝術文化展演的白鷺鷥文教基金會,去年與當若科技藝術合作,展出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《追》,以跨域展演的方式呈現臺灣歌謠背後流傳已久的故事。今年,基金會受邀於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Art Taipei 展出,卻因空間限制無法展出《追》,於是團隊改用了 4DViews 系統拍攝出結合 VR (虛擬實境)、AR (擴充實境)及 MR (混合實境),整合為 XR (延展實境)的新創體驗《迷》,反而讓觀眾更加驚豔。展出期間除了有大型 LED 螢幕牆持續輪播,團隊還開發成短版的AR作品兩件,讓民眾手持平板觀賞。這次展演不僅使觀眾接觸到新媒體表演藝術,還拉近藝術與民眾的距離,讓大家體驗藝術表演的多元面向!

《迷》運用了 Unity、After Effect、Photoshop 等軟體來製作。像是使用 After Effect 作為 Unity 即時運算的素材,也使用 RealityCapture 軟體應用於野柳空拍場景掃描,並結合陳慧坤的畫作色彩成為立體背景。前製部分則是使用文化部引進的動態立體捕捉技術 4DViews 攝影棚,拍攝鋼琴演奏、舞者表演和雙人演戲等橋段,再經由後製,將元老畫家陳慧坤的能高瀑布、野柳和玉山第一峰等作品轉變成 3D 動畫場景,再將原本拍攝的人物放大或縮小,讓表演者穿梭於鋼琴和畫作間,形成優美、富含藝術感的畫面。接著在展覽現場使用立體攝影機,將觀眾及藝術家的鋼琴表演即時融入影片中,在 LED 大螢幕上呈現「虛實」穿插的共構整合表演。

首次嘗試 4DViews 技術的白鷺鷥文教基金會盧佳慧執行長,分享了跨界整合最大的困難,就是要適應科技所帶來的新形態演出。「拍攝時,面對嶄新又陌生的攝影棚,讓我感到有些不安。明明只是在攝影棚中彈彈琴,卻因無戲劇訓練,面對空無一物的螢光綠棚,想像不出應該置身的場景,無法在演出做出該有的表情跟動作。為此,動作導演還把我叫到棚外教導一番。」然而使用 4DViews 拍攝,對於團隊選擇鏡位來說,也方便許多。盧佳慧補充:「後製可將 4DViews 拍攝的影像放大、縮小、旋轉、複製或上下顛倒,能產生許多玩法。雖然在拍攝上仍有服裝材質限制或是影像細節上的破綻,但好處是既可微觀又可遠瞻。若能在技術面一一改善,將會帶給藝術家、導演及製作團隊許多便利!」

《迷》的展演成功,也讓團隊更理解 4DViews 技術該如何應用在藝術領域,創造更嶄新的創意體驗。盧佳慧執行長也期許,希望能繼續藉著科技的翅膀,飛向更璀璨耀眼的新表演藝術殿堂!



圖一、《迷》作品截圖
(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提供)



圖二、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畫面
(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提供)



圖三、《迷》幕後製作
(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提供)


參考資料: